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
---
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来说,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季的关羽攻打襄阳的战役,毫无疑问是极其重要的一件大事。正是这场战役的爆发,不仅使得关羽凭借“水淹七军”的战绩声名远扬,成为威震中原的英雄人物,也让江东孙权集团看到了夺取荆州的良机。没过多久,孙权便派遣吕蒙偷袭荆州,导致孙刘联盟破裂,三国之间的军事战略格局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跨有荆益”复兴大业,也从此变成了镜花水月,成了空谈。
事实上,早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和刘备双方就因荆州归属问题几乎爆发全面战争。后来双方达成“湘水划界”协议(也称“湘水之盟”),才暂时止息了兵戈,但实质上孙刘联盟已经名存实亡。因此,关羽在掌控荆州期间,特别在长江水路沿线布置了密集的哨卡,并在南郡的重要城市公安和江陵重兵把守,目的就是防备孙权可能从背后发起突袭。
(图:关羽像,160-220年,本名长生,后改名云长)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关羽早已预见孙权对荆州的觊觎,为什么他在背后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依然率军从荆州出兵,进攻襄阳呢?
展开剩余88%针对这一疑问,历史上主要存在三种流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次行动是关羽在刘备夺取益州后,为了稳固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凭借自身判断自主发动的军事行动。
第二种观点认为,关羽的攻襄阳行动,是为了给刘备进位“汉中王”造势,但刘备本人起初并不知情,事后才默许。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攻打襄阳实际上是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整体战略规划中的一环,目的是消除曹仁对荆州的威胁,关羽只是奉命执行。
(图:东汉时期襄阳与樊城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那么,这三种说法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真相呢?
要解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一点: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派兵攻打襄阳绝非儿戏,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刘备和关羽之间是否早有沟通与协商?
关羽进攻襄阳始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而就在那年五月、六月间,刘备刚刚夺下汉中,便派遣刘封与孟达率军分别出征,攻取位于汉中以东的东三郡——上庸、西城和房陵。需要注意的是,刘封和孟达并未合兵作战。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刘封是从汉中出发向东进军,而孟达则是从荆州秭归地区北上攻打。
这也就表明,孟达是由关羽掌控的荆州守将。刘备在攻取汉中前后,封关羽为“董督荆州事”,赋予他荆州军政大权,所有重大军事、行政事务和官员任免均由关羽裁决。因此,调动孟达离开荆州,北上攻打东三郡,这种涉及荆州兵力调配的重大决定,必然需要刘备与关羽商议同意。
(图:孟达像,字子度)
说这段历史,是为了说明虽然刘备远在益州,但在重大事务上始终与关羽保持密切沟通。换言之,在调出孟达一部兵力后,关羽率军攻打襄阳,这必定是双方达成的统一战略行动——攻取东三郡与进攻襄阳同步展开。因此,刘备对关羽发起襄阳之战是完全知情且支持的。
就在关羽攻襄阳的那个七月,已经晋升为汉中王的刘备派费诗为使者,授予关羽“前将军”军衔,并特别颁发“假节钺”。这里的“假节钺”极为重要,依据田余庆先生在《秦汉魏晋史探微》中的考证,东汉末至三国两晋时期,持有“假节钺”的将领,拥有代行君主权力的资格,可以现场处决违令者,且在某项大事上拥有“专命权”,即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绝非普通将领所能获得。
回顾蜀汉历史,仅有关羽和诸葛亮两人获得过“假节钺”——诸葛亮是在征讨南中孟获时才获此权,大约比关羽晚了六年。
由此可见,关羽攻襄阳,实际上是刘备明知且全力支持的军事行动,他把全部权力交给关羽,授权其全权代表自己推进这场战役。
(图:刘备像,161年-223年)
既然攻打襄阳是刘备和关羽事先议定的计划,那接下来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攻取东三郡的同时,刘备非得由关羽亲自率军攻襄阳?须知正是关羽此举,引发了孙权的不满,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破裂,吕蒙偷袭荆州,彻底毁掉了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的由益州、荆州两路北伐大计。对此疑问,我们需要细致分析。
攻打东三郡的战事进展顺利。关羽开始进攻襄阳时,刘封已攻占西城,孟达拿下房陵,而由曹操任命的上庸太守申耽则带城归降。东三郡在西汉时隶属于汉中郡,东汉末年升为郡。之所以称为东三郡,是因为它们位于汉中以东——沿沔水东行,先到西城,次至上庸,再到房陵,最后往东南到达襄阳。换句话说,东三郡正好位于汉中与襄阳之间,且可借助沔水水路相连。
通过占据东三郡和襄阳,除了长江之外,荆州和益州之间还有沔水作为联系纽带,两地关系因此更加紧密。
(图:东三郡示意图,指汉中以东的房陵、上庸和西城三个郡)
“湘水划界”后,长江上的重要关隘夏口和陆口均被东吴掌控。由于孙刘联盟已名存实亡,刘备集团认为仅靠长江水路保持荆益联系极不安全。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并且实现“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夺取东三郡和襄阳,确保沔水航道通畅,是刘备集团必须完成的任务。换言之,攻取东三郡和襄阳,是刘备集团为彻底实现跨荆益布局的关键军事行动。
而要通过东三郡和沔水打通荆州与益州的联系,襄阳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如果不能拿下襄阳,东三郡的战略价值及沔水的连通功能都会大打折扣。
(图:汉中地势示意图)
理解了以上背景,再回顾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集团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我们就会发现:当年五月,刘备军占领汉中,掌控了益州的全部核心地域,随即调兵攻占东三郡,继而派关羽攻取襄阳,意图开辟一条经沔水直通荆益的水路航线,从而摆脱东吴对长江水道的控制与威胁,实现“跨有荆益”的终极战略目标。这正是刘备集团的总体战略布局。攻襄阳是其中重要一环,关羽并非一意孤行,而是在完成东三郡收复后,为实现最终目标做出的最后冲刺。
从关羽“水淹七军”、擒获曹军名将于禁并斩杀庞德,乃至曹操都为此忧虑迁都的情势来看,谁都不怀疑关羽能够攻下襄阳。然而,刘备的势力扩张也令江东集团感到巨大的压力。在联盟名存实亡、刘备威胁日增的情况下,孙权暗中与曹操联络,派遣吕蒙偷袭南郡,建安末年的局势瞬息万变,出现了巨大的逆转。刘备宏伟蓝图的最终失败,除了孙权的背信弃义,更有关羽和刘备自身的责任。
(图:吕蒙像,179年—220年)
南郡被吕蒙攻占后,关羽的军队尚完好无损,完全有条件利用这次事件激发士气,通过宣传孙权背盟偷袭的事实,将将士们凝聚成一支怒火中烧的复仇军团,立即回击夺回南郡。但关羽却抱有侥幸心理,不断派人和吕蒙谈判,试图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危机。这给了吴军利用攻心计的机会,传达对荆州将士及其家属优待的信息,导致荆州军心涣散,最终兵败如山倒。
刘备方面,在占据汉中和东三郡后,襄阳的得失已成为集团的焦点。除了授予关羽“假节钺”,全力支持其攻取襄阳外,刘备还应当及时从汉中(最好亲自挂帅)率军东进,给予关羽有力支援,不仅增加攻襄阳的胜算,也可震慑孙权,让其不敢轻举妄动。
但现实中,刘备一方面全力支持关羽,另一方面却选择回到成都安享“悠哉小日子”,使关羽不得不在伐曹与防吴的双重压力下两线作战,兵力分散,难以取得两全其美的胜利。
(图:三国鼎立示意图)
综上所述,建安二十四年夏,关羽冒险进攻襄阳,虽然存在巨大的战略风险,但实则是刘备集团为实现“跨有荆益”战略目标而设计的整体行动的最后一步。
遗憾的是,这一宏伟计划最终因刘备决策上的短视,再加上关羽统帅才能的不足,演变成了难以挽回的灾难。
---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关羽传、赵云传
[2]《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陆逊传
[3]《秦汉史-第11章-后汉乱亡》 吕思勉
[4]《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 饶胜文
[5]《秦汉魏晋史微探》之《东三郡与蜀魏历史》 田余庆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需要我帮你调整语气更口语化,还是保持正式学术风格?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门户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