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街头,初冬的空气夹着寒意,孙颖莎和何卓佳并肩走着,身边是邱贻可和几位体能教练。
几个人戴着帽子和围巾,手里还拿着咖啡,边走边聊,偶尔停下来在街角拍照。
路人很少认出他们,这让他们显得格外自在,没有比赛场上的紧张感,更多的是轻松与默契。
在不久前的日本横滨公开赛,邱贻可并未随队前往,这一度引发外界猜测。
有人传言他可能不再担任孙颖莎的主管教练。
可这次瑞典公开赛,邱贻可又一次出现在孙颖莎的身边,训练、热身、交流,一切都回到熟悉的轨道。
两人的合作已经持续了数年,期间孙颖莎收获了世乒赛、全运会、世界杯等多项冠军,稳定而高效的师徒关系在国乒队内算是标杆。
目前瑞典公开赛的签表已经出炉,孙颖莎、王曼昱、陈梦等核心队员全部到位。
赛前的每一次技术细节调整、战术模拟,邱贻可都会亲自盯着执行,甚至连体能训练的节奏都精准到每一组的时间间隔。
孙颖莎的打法以迅捷、多变和落点刁钻著称,邱贻可在她的训练中更强调接发球后的衔接速度,以及台内小球的变化,这在国际比赛中屡屡打出效果。
与此同时,另一位年轻的女乒主力蒯曼,训练安排成为了焦点。
蒯曼是近年来国乒重点培养的新生力量,打法侵略性极强,反手速度快,台外相持能力也在提升。
但在国乒的教练资源分配中,一名主管教练通常只带一位主力选手,这不仅是为了针对性训练,更是避免同组球员在竞争中出现训练资源冲突。
蒯曼此前多次与孙颖莎同场训练,由于打法和技术环节存在对冲,分配教练就显得格外关键。
国乒教练组内部的惯例是,核心主力和潜力主力尽量分开由不同教练带领,以形成更明确的技术发展方向。
蒯曼的技术特点,需要在保持速度的基础上,增加正手的稳定性和变化,而这与孙颖莎的训练重点不同。
如果她依旧在邱贻可的指导下,训练资源难免会向孙颖莎倾斜。
在之前的乒超联赛中,蒯曼曾多次与顶尖主力过招,她在场上的灵活走位和快速出手引人注目。
但在面对速度与旋转结合更紧密的选手时,她的主动失误偏多,尤其是在反手反击转换正手进攻的环节上,还存在起板质量不足的问题。
对她来说,找到一位专门针对她弱点进行技术重塑的教练,是眼下最直接的需求。
中国乒乓球队在分配教练时,除了技术特点匹配,还会考虑心理调节、临场应变等多维度因素。
比如邱贻可在与孙颖莎的合作中,不仅是技术指导,更像是心理辅导员,在高压比赛中用简短的交流稳定她的心态。
而蒯曼属于情绪波动相对明显的类型,在比分落后时容易急躁,这就需要教练在场边时刻给予调整。
不同教练的性格、沟通方式,直接影响着球员在场上的发挥。
瑞典公开赛这种大赛前的备战期,训练组的分配往往能透露不少信息。
孙颖莎的训练时间与邱贻可几乎完全重合,单项技术演练后紧接着是对抗赛,所有细节都由他亲自安排。
而蒯曼的训练安排则相对分散,一部分时间与国家队女二组的教练组合作,另一部分则与体能师单独进行专项训练。
这种“混合”模式在国乒并不常见,一般出现在教练归属尚未完全确定的情况下。
在东京奥运周期,陈梦和刘国梁、李隼之间的搭配就曾在前期经历调整,最终形成稳定组合后,陈梦的成绩迅速提升。
如今国乒再次进入奥运周期,教练与选手的绑定关系依然是比赛成绩的重要保障。
邱贻可与孙颖莎的组合目前看起来依然稳固,而蒯曼的教练人选,仍在持续观察中。
蒯曼的打法与国际乒坛部分新锐选手有相似之处,比如日本的早田希娜、法国的袁嘉楠,这些选手在比赛中更倾向于用速度和线路压制对手。
但不同的是,她的反手击球动作更短、出球更快,这在对抗中可以抢到先机,但一旦遇到对方的节奏变化,容易被反制。
针对这种情况,教练在训练中需要不断加入节奏变化的对抗模式,让她学会在不利节奏下反击。
孙颖莎的备战节奏,则是高度系统化的。
每天的训练从上午九点开始,先进行半小时的专项热身,然后进入技术细节训练,包括接发球、前三板衔接、落点控制等。
下午则是模拟比赛强度的对抗,经常连续进行多场三局两胜的短赛,用于强化临场适应能力。
晚上还有针对性的视频分析,与教练一起回看当天的训练录像,找出每一分的得失原因。
在训练场上,孙颖莎和邱贻可的交流非常直接,经常是一球结束立刻讨论落点选择或者击球动作,节奏非常快。
这种高度默契的沟通方式,能够让技术调整在短时间内完成并立即验证效果。
而蒯曼的训练节奏稍显分散,需要在不同教练和不同训练组之间切换,这种模式下,技术体系的连贯性会受到影响。
瑞典公开赛的赛程紧凑,正赛前的最后几天,队伍会集中进行小组内部的封闭训练。
这也是教练和选手进行最后战术定型的重要阶段。
孙颖莎与邱贻可几乎形影不离,蒯曼则更多与二组教练进行一对一技术课,这种差异化安排,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配资门户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