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朝,他一直做着高官,但等到退休回家时,却是一贫如洗。
让人既好气又好笑的是,他居然想了个“聪明办法”,让仆人搬了十几口大箱子,里面全塞满了石头,假装自己带回了一车金银财宝,只为装点门面。
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清官孙嘉淦。
乾隆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并没有责怪任何人,反而下令将石头全部换成黄金。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孙嘉淦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刚踏入社会
1683年,孙嘉淦出生于山西兴县。
因为他家境贫寒,从小就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后来,在康熙五十二年,他通过考试,被选中成为状元。
更让人高兴的是,孙家的三个兄弟竟然一同考中了进士,这让乡亲们羡慕不已。
尤其是孙家的二少爷孙嘉淦,被认为是家族中最有才华和远见的人。大家都认为他一定能在官场上大展身手,为家族带来更多的荣耀。
可惜的是,现实往往并不如我们所愿。
孙嘉淦初入仕途时,被安排到翰林院做庶吉士,之后又转任检讨。虽然这些职位听起来很尊贵,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就像是鸡肋一样,没有多少用处。
而且,对于像他这样的年轻官员来说,如果没有后台支持、没有资源背景,只能在文书工作中虚度光阴。
孙嘉淦不信命运,不随大流,也不巴结权贵。他不愿意做一个无能的官员,更看不起那些只会圆滑处事的人。
这样的性格在同学眼里像是“古板”,而在领导看来,则是“难缠”的家伙。
等到康熙去世,九子争夺皇位,雍正成为新皇帝,朝廷局势重新洗牌。新皇登基后,急需一些可靠的人和有能力的大臣,这时孙嘉淦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
他不再保持沉默,在这个政权变动的关键时刻,提出了三条建议:“亲近亲人、停止捐税、撤回西方的军队”。
孙嘉淦提出的建议非常直接,他主张皇帝要善待兄弟、停止战争、减轻百姓负担,避免收取捐纳。虽然这些建议言简意赅,却无意中戳中了雍正皇帝内心最敏感的地方。
康熙皇帝在临终前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这让雍正从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脱颖而出,原本他就备受“夺位”嫌疑的困扰。
“亲骨肉”这四个字,简直像是用利剑刺中了皇帝的心脏,而“停捐纳”和“罢西兵”更是直接批评了新帝的政令。
对于雍正来说,这既是质疑,也是挑战,更是自寻死路。
雍正一怒之下,对朝堂上的震动大发雷霆,立刻下令革除其职务,还准备处以极刑。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没人敢为他辩护,只有老臣朱轼站了出来:“嘉淦确实狂妄,但他的勇气让我佩服。”
几句话就触动了雍正的心弦,他仔细查看了孙嘉淦多年的奏折和档案,想了好久,最后决定宽恕他。
一份赦免令保住了孙嘉淦的性命,也让他官运亨通。从那以后,雍正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破格提升,任命他为国子监司业。
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后,他依然站起来。
当孙嘉淦刚踏入官场时,他的一封大胆直言的奏章让雍正皇帝感叹“朕也佩服他的胆量”,这或许还带有一些幸运的成分。
以后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在绝境中对一个人品德和初心的严峻考验。
那年秋天,孙嘉淦担任了国子监司业,他坐在讲堂上,重新整顿了学宫的纪律,整顿了学校的各种规矩。
虽是一名普通的文官,但他因为严于律己、明于律人而被人称道。
雍正皇帝多次审阅奏章,对这位刚直不阿的司业感到满意,称其为“可用之才”。
第二年,他被提拔为国子监的主管,接着又负责顺天府的事务,同时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充分体现了皇上对他的高度信任。
但是,世事多变,命运又给他出了一道难题。
他推荐的门生方从仁和宋镐,原本被他看作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倾注了大量精力去培养他们。
方从仁是从学宫里提拔出来的,他向上面汇报,推荐给朝廷。但是人心难测,世情浮薄,方从仁等人上任后行事浮夸,品德败坏。
经过多次核实,他的行为和孙嘉淦当初的推荐大不一样。
孙嘉淦没有包庇错误,反而再次写信承认自己推荐不当,坦白错误,愿意接受惩罚。
雍正大怒,他认为这不是改正错误,而是前后不一,欺骗君主。
尽管过失轻微,但欺瞒皇上却是大罪,他下了一道命令,将孙嘉淦免职并进行调查,交由刑部来判定罪责。
刑部的官员们看到对方,都吓得赶紧躲闪,认定对方“欺上之罪”要判斩首,一时之间,朝堂外面的人们都在小声议论。
正当局势紧张之时,雍正却让人意想不到。他仔细查看了孙嘉淦以往的工作表现和评价后说道:“嘉淦虽然有点直率,但不贪财。”
随后,他没有听从刑部的建议,赦免了那个人的死罪,把他贬为户部银库的一个小职员。
世人普遍认为这只是流放的处罚,实际上不过是冷落的一角。然而,孙嘉淦并未因此自悲,也不将贬官视为耻辱。
他每天和手下一起办公,从不穿官服,只穿简单的衣服。早上他核对账目,晚上再检查一遍,每次处理的款项都没有差错,银两的出入也精确到分。
经过三年的努力,孙嘉淦在银库默默工作,逐渐重新获得了皇帝的信任。
雍正悄悄派人去核查银库的账目,仔细查了几十本账簿,核对了上百次,结果发现没有一处出错。这件事后来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他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把孙嘉淦重新召回京城。见到孙嘉淦后,皇帝说:“这个人可以承担重任。”
孙嘉淦再次进入官场,被任命为河东盐政。这个职位虽然不显赫,但却是很重要的实权岗位。这足以说明皇帝对他“屡败而不弃”的重视。
为百姓说话
雍正十三年去世后,弘历登基成为乾隆皇帝,宫中和朝廷迎来了新的面貌。
当时的孙嘉淦已经是朝中久经风雨的老臣。他知道,新君的新政是朝廷最关键的时刻,也明白,在朝堂上,大家都在揣摩圣上的心意,生怕多说话会惹祸上身,所以大多都是一味地赞美,很少提出谏言。
可是孙嘉淦不一样,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指出问题,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关注领导的心思,提前消除三种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杜绝一个缺点。这不仅是劝告,更是指引。
乾隆看完后沉默了很长时间,觉得孙嘉淦是真正为朕着想的人。于是,孙嘉淦被提拔为刑部尚书,同时负责国子监事务,从此进入了他政绩最辉煌的时期。
孙嘉淦在刑部任职期间,他不搞表面文章,也不追求虚名,而是真正地将“执法如山,明察秋毫”这四个字落实到行动上。
乾隆三年,河南郑州发生了一桩震动人心的“邪教案”,拖了很久都没解决。焦韬一案牵连上百人,民间一片哀叹。
焦韬原本是个老实的农民,却因为无端的“异教谣言”被冤枉,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被迫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
地方官害怕惹怒皇帝,都草草结案了事,只有孙嘉淦请求亲自审理。
他不顾自己的年纪大了,亲自去了郑州,不分日夜地查看文件,一个一个地询问,还亲自去村里找了很多人,连续十多天,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为上百人澄清了误会。
如果说刑部是公正裁决的战场,那么民政就是他真心为百姓服务的舞台。
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孙嘉淦多次提出创新措施,实施了许多好的政策。
那时候,清政府还是坚持“禁止民间酿酒”的政策,目的是防止老百姓过多消耗粮食。不过,实际上,老百姓大多用豆渣、谷糠、高粱皮等剩余的材料来酿酒,并没有影响到大家的日常饮食。然而,由于这项禁令,他们经常因此而受到处罚。
孙嘉淦不空谈,亲自来到乡村,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还考察了酿酒的地方。
他发现,这些小酒馆其实就像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要是全都关掉,肯定会让大家不高兴。
他向朝廷建议采用“疏导胜于堵塞”的方法,并提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限制。
乾隆采纳了大家的建议,放松了对酒的禁令,一纸诏书落下,直隶的数万酿酒户欢欣鼓舞,百姓们纷纷称赞孙嘉淦为“青天包公转世”。
不仅如此,在永任直隶总督期间,永定河因为长期没有修缮,常常发生水灾,冲毁堤坝,淹田毁屋,百姓生活艰难。
他身穿官服亲自前往天津,连续十多天考察河道情况,深入村庄听取百姓的困难,之后提出了在“金门闸上下修建草坝”的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河道清理计划,并多次向上级汇报。
朝廷最终批准了资金,工程进行了两年时间,最终让永定河恢复了畅通。
当地百姓深受感动,纷纷为他修建祠堂、树立石碑,称赞他的治水方法堪比大禹。
这些一件件、一桩桩真实可见的政绩,让孙嘉淦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他不太会说话,也不爱吹嘘,但因为成绩出色,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同时也获得了老百姓的好评。
十箱石头可以改为:十箱重石。
时间如流水,一晃就到了乾隆十二年,这时的孙嘉淦已经六十多岁了,在朝廷上忙碌了将近四十年。
那年冬天,他终于提交了辞职信,请求退休回家。
乾隆原本不想轻易放他走,几次挽留,见他年纪大了,身体虚弱,执意要回乡,这才同意。
不过,退休之路并不平坦。
古代人重视“衣锦还乡”,认为只有风光无限,满载而归,才算是有面子,这样才能符合朝廷的规矩,不负皇恩深重。
可是孙嘉淦却遇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他真的“两袖清风”。
他几十年做官,从不收钱,不贪心,反而常用自己的工资来帮百姓抗灾、筑堤、办学。
口袋里的钱很少,连回家的路费都凑不齐,更别提买些体面的东西了。
如果就这样回去,不仅会让乡亲们笑话,还会让人以为朝廷对老臣不公,损害了皇上的威严。
经过反复思考,孙嘉淦想出了一个临时的办法。
他叫来随从,让他们买来十几只大箱子,然后吩咐随从将箱子填满石头和砖块,再一箱一箱地封好,装得满满的。
临行前,大家看着他拉着十几车东西,无不暗暗赞叹。
但是有些人见他动静这么大,心里产生了许多疑问。
朝中有一位平时和孙嘉淦有恩怨的小人,见此情景,心里很不痛快。回到京城后,他马上向乾隆皇帝告状,说孙嘉淦表面上很清廉,实际上贪得无厌。临走的时候,孙嘉淦偷偷带了大笔的钱财回老家,真是虚伪至极,应该彻查,给他治罪。
乾隆听到这个消息,脸色立刻变了。孙嘉淦在乾隆的心中是“清官中的第一人”,他非常器重这位正直的老臣。但是,如果真像孙嘉淦说的那样,那就是欺君之罪,乾隆怎么能容许呢?
因为心里有疑虑,他没有马上定罪,而是让人用秘密的诏书形式派近卫暗中调查。
几天后,乾隆的一个心腹追上了孙嘉淦的队伍,在一个驿站里找了个理由扣住了他们,当众检查了行李箱。
当第一个大箱子缓缓打开时,里面赫然全是石头,什么金银珠宝、丝缎珍玩都没有。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最终一个个打开了剩下的箱子,结果发现里面果然一样,全是些石头和砖块,没有一个例外。
手下们这才把实情说了出来:“孙大人现在手头很紧,为了不丢朝廷的脸面,才想出了这个办法,其实他一点私心都没有。”
消息传到宫里,乾隆一听愣住了,随后仰头哈哈大笑,说道:“孙嘉淦这人,果然是朕的得力干将!如此清廉,朕怎能不重重赏赐?”
话音刚落,立刻下令,要求沿途拦截孙嘉淦的车队,命令地方官员用“以石换金”的方式,把十几箱石头全部换成足金白银,并由专人护送回家。
这一举动震惊了朝廷和民间,受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好评,“以石换金”的美谈因此流传至今。
这个“黄金换石”的故事,不仅是对清官的赞美,更是君臣之间最温暖默契的体现。
乾隆帝用黄金奖励清廉的人,不只是奖一个,而是告诉大家:清白的人会得到重奖,廉洁的人会有真正的回报。
孙嘉淦用他的实际行动和坚定的立场,在官场上写下了清廉的一生。
这样结束,虽然没有太多的喧闹,但余音仍然回荡,温暖了古老的庙堂,也温暖了后世百姓的心。
文章描述的内容和图片都来自网络,为了让大家读起来更轻松,部分细节可能经过了润色处理。文中的一些观点仅是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看待。如果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或者有侵犯到人物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配资门户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