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软前工程师戴夫·普拉默最近又火了。
不是因为他写了什么新代码,也不是因为他投资了哪家明星公司,而是因为他说了一句话:Windows 应该有个“硬核模式”。
这话听起来有点技术味儿,但其实说白了就是,能不能让系统别老自作聪明?
能不能让我这个用了电脑几十年的老用户,自己决定要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提示、推荐和自动更新?
这事儿乍一听像是极客的小情绪,可细琢磨你会发现,它戳中了当下无数普通用户的痛点。
我们现在的操作系统,越来越像一个过度热情的导购员。
你刚打开电脑,它就弹窗:“试试我们的新浏览器吧!”
你搜个文件,它顺手把网页结果也塞进来;
你想关个设置,得在十几个菜单里来回翻找;
你明明点了“稍后提醒”,结果半夜三点系统自动重启装更新……
这些体验,别说普通用户,连很多 IT 从业者都烦得不行。
普拉默是谁?
他是上世纪 90 年代参与 Windows NT 开发的工程师,经历过那个“系统就是工具,不多废话”的年代。
他写的代码,可能今天还在你电脑里跑着。
如今退休多年,他依然关心 Windows 的走向。
他说:“工具要真正听你的。
如果你开启高级用户模式,系统就按你的设置来,不再总是猜你的意图。”
这句话,值得所有做软件的人好好想想。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硬核模式”?
先别急着把它想象成什么黑客专用功能。
所谓“硬核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尊重用户选择权”的设计哲学。
现在的 Windows,尤其是 Win10 和 Win11,为了照顾“小白用户”,做了大量自动化和引导性设计。
比如搜索框默认联网、设置项藏得深、系统更新强制重启、任务栏推荐应用、开始菜单塞满广告式卡片……
这些功能出发点可能是好的:降低使用门槛。
但问题在于,它没有给“不想被照顾”的人留出口。
就像你去餐厅吃饭,服务员问你要不要加辣,这是服务;
但如果你明确说了“不要辣”,他还偷偷给你加一勺,这就叫冒犯。
普拉默建议的“硬核模式”,其实就是一键切换到“简洁确定模式”:
本地搜索不连网、不弹推荐、设置集中透明、更新可彻底关闭、数据收集用途清晰可见。
说白了,就是把控制权交还给用户。
这不是小众需求。
想想看,有多少人为了干净系统去装精简版 Ghost 镜像?
有多少人用第三方工具禁用遥测、关闭自动更新?
又有多少企业 IT 部门花大量时间写脚本、调组策略,只为让 Windows 别“多管闲事”?
如果微软能原生提供这样一个开关,省下的不仅是用户的时间,更是对品牌信任的积累。
微软为什么越来越“啰嗦”?
要理解这个问题,得跳出技术层面,看看商业逻辑。
微软早已不是靠卖操作系统赚钱的公司了。
它的收入大头来自云服务(Azure)、办公软件(Microsoft 365)、广告、应用商店分成等。
这意味着,Windows 不再只是一个“运行程序的平台”,而成了一个“流量入口”和“服务分发渠道”。
于是,任务栏开始推 Edge 浏览器,开始菜单推荐 OneDrive 文件,搜索框导流 Bing,设置页面暗示你升级 Microsoft 365 订阅……每一个界面元素,背后都可能有 KPI。
这种做法不能说错。
毕竟公司要盈利,生态要闭环。
但问题在于,当商业目标和用户体验发生冲突时,微软近年明显更倾向前者。
更麻烦的是,这种“温柔绑架”很难反抗。
你找不到关闭按钮,或者关了又被悄悄打开。
注册表改了没用,组策略设了无效,甚至有些功能根本没提供关闭选项。
用户只能要么忍受,要么换系统。
而 Linux 对普通用户门槛太高,macOS 又绑定硬件,大多数人其实没得选。
于是 Windows 就在“垄断惯性”下,一点点变得臃肿、迟钝、自说自话。
普拉默说:“Windows 糟糕吗?
只有当它忘记自己为谁服务时才是糟糕的。”这句话,像一记警钟。
其实微软做过类似尝试
很多人不知道,Windows 其实早就有“简化”或“专注”类的功能。
比如“聚焦助手”可以屏蔽通知,“卓越性能”电源模式能提升响应速度,“上帝模式”文件夹能集中上千项设置。
Win11 还引入了“专注会话”和“勿扰模式”。
这些功能说明微软意识到干扰问题。
但它们都是零散的、局部的,且藏得很深。
普通用户根本找不到,高级用户又觉得不够彻底。
真正的“硬核模式”应该是一个系统级开关,一键启用后:
所有非必要提示消失
搜索仅限本地文件
推荐内容全部隐藏
更新需手动触发
数据收集项目逐项可关,且状态持久有效
设置项命名清晰,作用明确,不再用模糊术语糊弄人。
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一旦开启,系统不会三天两头弹窗劝你“恢复默认”。
这听起来很难吗?技术上完全可行。
Windows 内核本身非常成熟,驱动和存储堆栈也被普拉默称为“世界级”。
问题不在能力,而在意愿。
用户真的需要这么多“智能”吗?
这几年,科技圈流行“AI 赋能”“智能推荐”“场景感知”。
但很多时候,所谓的“智能”,不过是把用户当成数据源,再反过来用算法操控用户行为。
Windows 的“智能”体现在哪儿?
比如它会根据你打开的文件类型,建议你安装某个微软应用;
会根据使用习惯,在开始菜单置顶某些程序;
甚至会在你打字时,后台分析内容以优化搜索。
这些功能或许对新手有用,但对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来说,纯属噪音。
更讽刺的是,当你真遇到问题想找设置时,却发现选项被拆得七零八落。
比如想关掉遥测,得在“隐私-诊断与反馈”“服务-Connected User Experiences”“计划任务-Microsoft Compatibility Telemetry”等多个地方分别处理。
这哪是为用户设计?
分明是为增加用户放弃成本而设计。
普拉默提到一个关键点:“设置控制应集中管理,一旦找到设置,必须明确其作用。”
这才是专业软件应有的态度。
“硬核模式”不是倒退,而是回归初心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都 2025 年了,系统当然要更友好、更智能,怎么能退回“命令行时代”?
但“硬核模式”从来不是要回到 DOS 或 Windows 95。
它只是希望保留一种可能性:让用户决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体验。
苹果的 macOS 其实做得不错。
虽然也有 App Store 推荐和 Siri 建议,但整体克制,极少强制干预。
Linux 发行版更是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你要图形界面还是终端?
要 GNOME 还是 KDE?全由你自己定。
Windows 曾经也是这样。
XP 时代的“经典主题”,Win7 的“个性化”面板,都允许用户深度定制。
那时候的系统,像个可靠的工具箱,你需要什么,就拿什么,不用的东西静静躺在角落,绝不打扰。
如今的 Windows,更像是一个不断说话的智能音箱。你还没问,它就开始答。
普拉默的建议,其实是对这种趋势的一次温和抗议。
他不是反对进步,而是反对“以进步之名剥夺选择”。
好系统,应该让人安心
一个好的操作系统,不该让用户时刻提防“它又干了什么”。
它应该稳定、透明、可预测。
你关掉的功能,就真的关掉了;你设置的偏好,就一直有效;
你不需要的功能,就彻底安静。
微软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它的内核足够强,开发者生态足够广,用户基础足够大。
缺的,或许只是一点对老用户的尊重,和一点克制商业冲动的勇气。
“硬核模式”听起来很极客,但它代表的是一种普世价值:我的电脑,我做主。
如果微软真能推出这样一个模式,哪怕只作为可选功能,也会赢得大量高价值用户的长期忠诚。
这些人可能不常买 Surface,但他们会推荐同事用 Windows,会在企业采购时投下一票,会在社区里为系统辩护。
毕竟,工具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而不是反过来。
普拉默已经离开微软几十年,但他还记得那个原则。希望微软自己,也没忘。
配资门户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