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军称包围万余乌军,战局走向引发重大悬念
26日俄总统普京在特别军事行动指挥部听取汇报后,俄方宣布在顿涅茨克“红军城”与哈尔科夫库皮扬斯克方向分别包围约5500人和5000人的乌军。
普京同时要求俄军“保持仁慈传统”,给被围乌军举手投降的机会并尽量避免平民伤亡。
表面上的“留活路”背后,是围点打援与消耗对手后勤与士气的长期战略博弈。
据俄媒与俄国防部通报,26日普京在指挥部听取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等将领汇报,俄军宣称在红军城方向包围了31个营约5500名乌军,库皮扬斯克方向包围约5000人;28日俄防部又称乌军在库皮扬斯克方向连续发动四次突围均被挫败,损失严重。
泽连斯基罕见承认乌军“处境艰难”,但仍下令坚守并尽量“杀伤俄军”。
这些是目前可核实的核心事实,而从战术逻辑上看,包围与公开鼓励投降都是同时打击敌军战意与争取国际舆论的双重手段。
回顾历史,顿巴斯地区从2014年以来就是反复争夺的前线,关键交通枢纽一旦失守往往会像断了主干道的城镇,后方补给即时受阻。
用生活化比喻,红军城对乌军就像一座水库的闸门,一旦被攻破,下游“防洪网”很快失去效用;所以双方在这里都投入了大量兵力与资源,失败的一方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局势。
多方立场分明:俄罗斯一方面强调要达成战场优势,力求通过消耗削弱乌克兰整体防御并逼迫对手在议和桌上让步;其公开“仁慈”话术既是对被围士兵的心理战,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姿态。
乌方则在承认困难的同时坚持抵抗,试图用顽强防守争取外援与时间。
西方支持并不统一——有美国内部政策波动(如对援乌的态度出现分歧),欧洲国家之间也存在分歧,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对俄持相对友好态度,可能影响对乌持续援助的规模和速度;与此同时,若局势升级,北约与欧盟的应对也会更加复杂。
对中国与区域/全球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时段看:短期内,外交与舆论将更加敏感,中国需要在安抚与沟通上保持中立立场,避免被卷入制裁与对抗,同时保护在乌及周边的公民与企业安全;中期来看,若战线发生重大变化,区域安全格局与能源、粮食供应链都可能受到冲击,中国应在政策上保持稳健——既要维护与各方的经济合作,又要推动通过对话促成停火与人道通道,防止冲突外溢影响经济稳定。
理性的结论是:单靠军事进攻难以彻底解决政治分歧,真正可持续的出路仍在外交与安全保障的重构上;国际社会应优先推动人道撤离与谈判框架,避免冲突演变为全域性灾难。
你怎么看普京提出“让被围部队投降”的战略意图?
如果你是决策者,会建议乌克兰采取突围、固守还是以谈判换取撤军?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无任何不良引导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配资门户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