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2025年的暑期档,第一个让我忍不住掏钱、还真走进影院的,竟然是陈佩斯。
没错,就是那个几乎被年轻人“淡忘”、但一开口就能把全家老小逗笑的陈佩斯。
他的电影《戏台》,没请流量、没造CP、没蹭IP,预售票房却硬生生顶到了6000多万。
在一众打鸡血宣传、卷营销话术的商业片中,这种成绩根本就不是“逆袭”两个字能概括的。
它是拿真东西打了整个行业一巴掌,是一个古稀老人用“认死理”的固执,把原本没人投、没人看好的传统戏剧题材,扛进了暑期档的主战场。
而朱时茂那句“陈佩斯认死理”,这回是真的有人信了。
电影圈的冷暖,从陈佩斯这部片子就能看出来
展开剩余87%《戏台》这部电影,从立项开始就命运多舛。
不是项目烂,也不是演员不行,而是投资人一开始就没看好这个题材。
你说一个民国戏班的故事,主演还是71岁老头子,这还不如去翻拍隔壁的霸总小说。
更有意思的是,有投资人居然建议——让戏班穿越到现代,跟当下年轻人互动,说这样能“拓宽受众”。
一开口就一股短视频导演的气息,真想让人一句“老实人你别说话”怼回去。
陈佩斯当场拒绝了。他说:“这不是流量生意,这是艺术表达。”
这话说得硬,可代价也大。
因为一旦你不愿意改、不愿意妥协,那基本就等着被资本抛弃。
说到底,现在很多电影人嘴上喊着搞艺术,其实骨子里谁都不想赔钱。投资人盯的不是你的镜头语言,而是能不能三个礼拜收回成本、五个点以上的回报率。
所以你会看到,为了流量和热搜,大导演拉流量小花,小花带编剧改本子,最后拍出来的,全是口水剧情+滤镜脸蛋+剪辑炫技。
而《戏台》,道具自己找,屏风雕花不对就返工五次,道具组走访了12个省份找老家具,一张图一张照片去抠细节。
有点像啥?像个老中医,煎一碗药得挑三种柴火。
你可能觉得这人轴,可真有人为这“轴”埋单了。
预售票房6000万,大头观众居然不是60后,而是25到35岁。
这说明啥?
说明我们以为年轻人只爱快餐、只追滤镜,其实他们也知道什么叫“真功夫”。
陈佩斯,凭一部片子打了所有商业片导演的脸
很多人对《戏台》的印象,还停留在“话剧版”阶段。
但这次的电影版,陈佩斯用了7年时间,几乎是把一辈子的审美和表达都掏出来了。
这7年,他抵押了房子、自己拉剧组、甚至连后期剪辑都一刀刀把关。
最夸张的是,发行方本来建议把电影从138分钟剪成90分钟,说怕观众坐不住。
陈佩斯硬是坚持保留到了125分钟。
他说:“戏班后台的烟火气、角儿候场时的眼神、破败布景下的一声叹气,不能删。”
这话一说出来,我直接想到一个词:人情味。
你说那些工业流片,为啥总拍不出人味?因为他们没有生活,他们只会配方。
反观《戏台》:画面质朴,剪辑清晰,没特效、没热梗,但台词里有刀,人物里有火。
陈佩斯就是那个能把“吃面条”拍出讽刺感的人,这回他拍的是戏班里的荒诞、对权力的隐喻,以及小人物的骨气。
比如电影中那个军阀,非要把《霸王别姬》改成“项羽胜,刘邦死”,就因为自己崇拜项羽。
这剧情听着离谱,但你细想,是不是现实中很多“领导”也都喜欢把真话改成顺话,把专业改成趣味?
陈佩斯拍的是民国的戏台,说的却是今天的舞台。
这不就是好艺术的高级感——看得懂,琢磨深,哪怕没有滤镜,也不影响打动你。
朱时茂那句“认死理”,终于不是笑话了
说回朱时茂,他当年对陈佩斯的评价是:这个人死心眼,认死理,不懂变通。
说者无心,听者也觉得是老友间的互损。
但这次看完《戏台》,你会明白,“认死理”三个字,在艺术行业里,才是真正的高级操作。
你得多懂行,才能知道该轴在哪一层。
你得多敬畏观众,才愿意不凑合。
你得多热爱舞台,才肯拍七年、抵房产、保画面、不删戏、不蹭热度、不求热搜。
这不是认死理,这是有底线。
而这些底线,在今天的娱乐行业里,已经成了稀缺品。
有人说,陈佩斯这是“情怀收割”。
我不这么看。
因为要收割,起码你得让观众买单。而这年头最难的,不是情怀不值钱,而是你连让人相信你说的是“真话”的资格都没有了。
而陈佩斯,他说的、做的、拍的,全是实打实的真货。
说句大实话,今天这个环境下,你愿意认真说一句话、拍一个镜头、做好一顿饭,观众就会把你当人看。
说穿了,观众不傻。那些速食工业片越吃越空心,而《戏台》这种土里土气、但掏心掏肺的东西,才是真正有分量的存在。
这个夏天,《戏台》的成功,也许只是个开始
它证明了:不是所有老艺术家都被淘汰,有人还在咬牙坚持。不是年轻人不买票,是你没拿出真本事。
71岁的陈佩斯,用一部片子、一腔孤勇,把“认死理”三个字从嘲讽变成了奖章。
而我们这些被快节奏裹挟的普通观众,也终于能在影院里看到一个真正值回票价的故事。
有笑点,有泪点,有人情,也有时代。
这就够了。
发布于:河南省配资门户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